桐乡吴小英 发表于 2019-3-7 22:08:49

【o贞明育心国学经典】《汲取经典智慧 做好言传身教》(下)

本帖最后由 南京高燕 于 2019-3-8 11:04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蒋月娥,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和家人们分享蒋大军老师的《汲取经典智慧 做好言传身教》(下)。
赖老师在《大易教育: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中也谈到了“德”的重要性。赖老师讲,一个人如果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谁也不会说他不是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无德,不孝、不悌、不忠、不信,那么他还是不是人?不孝子孙,你生他养他做什么?不忠不信的人,哪个敢跟他交朋友?哪个企业敢用这样的员工?


《易经》坤卦中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无德的人,即使靠投机取巧一时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
《大学》中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是强调“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中庸》中讲:“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是讲到:“有大德的人,一定会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得到其应有的物质利益(禄)和精神利益(名),也一定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寿)。”
《论语》中讲:“德不孤,必有邻。”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这些经典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德”是多么的重要。天下的父母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废材”。要想让孩子成为“人中之才”,首先还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成为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要认真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为人处事的智慧,并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一)要在“孝悌”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确立了。孝敬父母,对兄弟姐妹友爱,是做人的根本。)
我们下面看看“孝”字和“教”字的解字。
“孝”,上“老”,下“子”,谓之“孝”。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
“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培养孩子对传统的尊重。身为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孝顺,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爱父母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这就是《孝经》里面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的意思。
10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导致“孝悌”的观念也淡化了很多。但是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应该都知道“孝悌”绝对不是教条,它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增广贤文》中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乌鸦和羊这些动物都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何况我们人呢?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轻生的报道,一些孩子完全不顾及父母、亲人的感受,遇到一些挫折就想不通,就选择轻生,如果他们从小诵读《孝经》,明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道理,相信就不会那么轻易选择轻生这条路吧。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十分注意我们孝心的培养,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没有上桌父母和我们都是不能动筷子的,吃什么东西也是先给爷爷奶奶分好才会分给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大的要让着一点小的,而小的也比较听大的。
由于从小有了“孝悌”的观念,我在我的孩子稍微懂事以后也不由自主地用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俊俊的爷爷奶奶和外婆在我们家住的时候,他五六岁时就懂得吃水果或别的东西时先拿一块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吃,平时吃饭也是很开心地帮忙给大家盛饭。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要通过言传身教从小在孩子的心田上种下“孝悌”的种子,培养他们的感恩心,这样既为孩子打下德行的基础,也让优良的家风绵延不绝。
(二)要在“忠恕”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物以稀为贵,不少孩子从小享受的就是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地精心呵护下,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从不懂得承让和宽容,自然而然,有些就生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大的性格。
可是长大了,离开父母和家人的庇护,走进社会才发现原来社会上的人不是个个都会顺着他的,自己也不能总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的,时间长了难免就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轻者感到巨大落差,重者觉得很难融入社会,从而导致消极堕落,甚至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
《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将心比心。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和合作意识十分重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最终是需要走进社会的,到社会与人合作上就需要融入团队。
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的家庭至少还有两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慢慢形成一些互相理解宽容的意识,懂得一些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里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碰撞磨合,加之长辈如果过于宠爱的话,孩子的“忠恕”之道和宽容之心就不是那么容易培养起来,以后孩子进入社会适应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中都要怀着宽恕之心,给孩子树立好和谐相处的榜样,这样孩子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养成“宽容心”。我们知道宽容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更加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三)要在“知耻”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明辨心。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小小年纪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早恋、打架斗殴、逃学、偷盗等等。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这类问题呢?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没学会辨别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自身的行为不懂得反省。
《易经》里面讲:“蒙以养正”,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养正他的心、气、志,那么如何养正孩子的心、气、志呢?是不是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对社会有益的,什么是对社会有害的。只有引导孩子懂得明辨是非,才能促使他更好地朝正的方向发展。
辨别是非在古圣先贤的眼里就是要懂得“知耻”。《孟子·尽心上》有一句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就是讲做人必须要明是非。
“知耻”就是要有羞耻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
一个人有羞耻心、有底线,他才会自律,才不会去做不道德或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感觉于心不安,知道努力去改正。相反,人如果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
大家也知道,近些年来,毒奶粉、苏丹红、孔雀绿、潲水油等等食品事件层出不穷,造成这些事件的那些经营者就是没有“知耻”之心,没有道德的底线,没有良心,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会遭到道德的唾弃!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让人尊敬的人,从小就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知耻”之心,让他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他懂得分清善恶美丑。
赖老师在《家长责任说》里面讲:“孩子总是依赖大人的,孩子不听话,无非是大人惯的。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允许其存在,是‘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些难道不是父母从小养成的吗?”
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何其大矣!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何其重要矣!
很庆幸我有缘走进育心,在这里收获“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在这里陪同孩子系统学习国学经典,在这里汲取圣贤的智慧滋养自己、滋养孩子,从而明己明人。
很感谢赖老师用心编撰的育心经典教材,总结的137累积法,让我和孩子能够如此轻松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很感谢玉英老师搭建的贞明学习平台,让我这样众多的普通爸爸妈妈们都能在这里承担、学习,收获个人、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幸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家人们的幸福陪伴!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智慧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 理:小英   初审:忠枚   终审:高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o贞明育心国学经典】《汲取经典智慧 做好言传身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