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贞明育心经典】《学说集》经典次第说(一、二、三)

[复制链接]
查看: 3188|回复: 0

262

主题

493

帖子

2279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279
QQ
发表于 2017-8-8 1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苏杨双源 于 2017-8-8 16:31 编辑

               经典次第说

                (一)
  关于经典的先后顺序,我们就在这里讨论阐述,大家也可以去感受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既然我们现在学习国学,学习中国文化,那我们就要很清楚地知道中国文化的代表著作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思想,那么,我们也要清楚,孔子、老子学的到底是什么。这也就告诉我们:“师父”的“师父”创造的才是精髓。
  其二,经典的顺序是非常有讲究的。我们非常清楚,对于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没有难易之分,成人认为最难的经典于孩子也就是小菜一碟。
  从《易经》开始,让孩子一步达到最高峰,等开始学习其他经典时,他们就会“一览众山小”。而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读懂,自作主张就从最简单的典开始学,美其名曰:“入门级别”,想法很简单,由易到难孩子好接受。其实这样做就等于一开始让孩子在山脚徘徊,只等年龄的增长,再去读较难的经典,就如爬山过程一样,会越爬越累的。
  说到这里感叹一下:道理很浅显,却值得我们深思呀!举个例子,我们先读《易经》一两年时间,再读《弟子规》;或者我们先读《弟子规》一两年时间,再读《易经》。
  请问:这两种做法有区别吗?两种不一样的读经顺序最后的收获会有差异吗?
  实践过的家长肯定知道是不一样的。比如爬山,如果一开始就把你抬到高山顶上,然后让你慢慢下山,你会发现这是一件轻松又惬意的事。反之让你从山脚走起,相信过程是越走越累,能坚持到山顶的也为数不多吧。小孩子学习经典没有难易之说,把他拉到“山顶”还是“山脚”,也没什么区别的。
  我们做事情没有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选,就看你怎么选,选对了,事半功倍,选错了,徒劳无功,反而惹得“一身伤”。
  无数孩子的事实证明如果一开始让孩子学《三字经》《弟子规》,背儿歌,等他长到十几岁,开始有了畏难情绪,再去学《易经》,那就感觉很难了。
  这就是读经次第的问题,说起来很是简单,大家自己去体悟,去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引领大家。
  要是我们大人不认真地思考,人云亦云,走错路了还不自知,那我们的下一代还能有缘结识高能量的经典吗?
  读经就要读真经,就算读典,我们也要用对方法,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孩子用好累积法系统读经。
  我不敢说用累积法系统读经的孩子就一定能超越圣贤,但至少我们的孩子可以和2500年前的圣贤一样有机会变得更有智慧。
                                                          (2010-03-30)
                (二)
  南怀瑾先生讲过,秦汉之后的文章都要少看。那我们应该多看哪个时代的文章呢?中国文化的根又在哪里呢?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我们学习中华文化要以“根”为主,以“枝叶”为辅。
  以《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等“根”为主的读经思想,目前还只有我们这里有。
  《三字经》里有一段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许多人把这段话当成经典,很少有人思考《三字经》成书的朝代以及作者。如果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小时候学《三字经》等蒙学读物,长大后再学习六经,那恐怕会越来越难。我们育心经典已经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孩子完全可以难中易结合着学,而不非要遵守《三字经》中规定的顺序。
  “四书”的问题,我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和大家进行专门的探讨。总之,孔子之后的东西,如何选择学习,我们一定要多些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失去基本的思考能力,也是因为人各有理,先入为主。有些人特别喜欢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就努力去推荐,对于我们重点推荐《易经》,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大家们学的都是什么,那些圣贤们学的都是什么。
  《三字经》是宋代的作品,因此带有时代的烙印。宋代是朱熹尊“四书”的时代。“四书”上升到超过“五经”的地位,谓之“四书五经”,显然,这样的次第是不太合适的。
  比如先有父,后有子,所以我们说“父子关系”,如有人提出是“子父关系”,岂不谬哉?学问上也一样,先有老师,后有学生,所以是“师生关系”,如强名之为“生师关系”,岂不谬哉?“四书五经”与此同例,此中道理,希望大家能仔细思量。
                                                                       (2010-7-23)

                (三)
  读“经”与读“书”,可同时,但不可乱次第。中华文化,本来就是经先书后,可是很多只读“四书”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历史不断前行,后人不断著书立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解释著作出现。如以书为先,则每个朝代出的著作,都可能作为必要先读之物。此等著作,层出不穷,则后世何时得读经哉?书不读完,经不可读;经不可读,则《易》不可见。大道将废,仁义乃出。
  然,“四书”去经尚不远,仍有可观者焉,故可以同时阅之,有《易》相助,则可不失其正。此《易》之大义,未可先传也。中人以下,吾辈岂可言之?即或言之,其必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良机莫失,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犹未为晚。尔曹皆年轻过我,前有赖老师四十读《易》,后有各位贤德你追我赶,中华文化之复兴,非赖尔等之力,岂可得乎?
                                                           (2010-0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