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之家--江西小赖和林峰读经典日记楼!

[复制链接]
楼主: 江西小赖

2

主题

49

帖子

681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681
4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西小赖 于 2017-3-28 11:20 编辑

                   在格物中找到生命所需
读经日期:2016年10月23日
读经人员:林峰妈、林峰
读经内容:《易经》第六十二卦,《诗经》召南,《德育启蒙》第1节;妈妈学习:《易经》下经;

这次提笔写日记就是为了记录付老师在会昌给我们谈天论道的收获。之前在参加指导师培训时见过一次付老师,所以这次再见面就少了一些紧张,当得知付老师会亲自过来指导我们的时候,更多的是期盼和感动!

付老师是我们贞明经学院优秀的国学讲师,也是深圳市图书馆和深圳宝安图书馆的常驻国学讲师。她对《易经》《道德经》等多部经典都有自己的领悟并能很好的将经典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见过付老师的都知道,非常的亲切,而且给人的感觉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提前一天的时候,秀兰还跟我说想到要见老师,好紧张啊!但是,见到之后我相信她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反而这三天我们只要是有时间,都想要“贴锅底”

对于我们系统开启读经之旅的家人,自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些困难呢?如何更好地成长自己呢?一见面我们给付老师抛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
“我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在群里互动和学习。补课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我听完课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就出,课后什么也记不住呢?”还比如说:“我的孩子过于自信和骄傲,我该如何去引导呢?”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付老师都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令我们醍醐灌顶。

确实,我们作为家里的定海神针,每天都有太多的家务、琐事、工作、照料孩子等等。但是又想要更好的学习和成长,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去平衡呢?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也就是分清主次,那就是从格物开始。

对于系统学习的家人,VIP提高群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提高群的课程是对经典的演绎,“演绎”和“解释”又有何区别呢?解释它只是给我们翻译,而演绎呢?就如演员演戏一样,通过“演”的这个动作让大家更深刻地挖掘出文字背后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经典,让它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中行,行中明。而不仅仅是背诵而已。

其实想想,为什么早课后排麦分享的家人一度排到了3040多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就是靠两个因素,一是格局,二是沟通能力。那么我们的排麦分享听课心得是不是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呢?沟通能力不是说你能说会道、天花乱坠,而是要真正的能抓住重点,易其心而后语。
所以,我们每次的课程过后有没有进行一个这样的总结?输入了有没有及时的输出呢?如果没有输出,那么是不是一直屯在那里,屯的多了自然会出现多藏必厚亡,我们就会觉得怎么好像什么也没学到的感觉。所以要想更好地成长自己就必须要有输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每堂课是45分钟,每周6堂课,那么一年下来又是多少呢?

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记录,那么是不是到头来什么也记不住?开口就是突破,困难之所以成为困难就是因为里面的“木”被框住了,只有把这个“困”边上的框框开一个口出来,里面的木才能被生发,才能生生不息。

而对于第二天家长和付老师的交流,很多的家长都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应该说是98%的家长都会有的一个心理,那就是我担心自己带孩子坚持不了。同样,我们付老师当时也有这样的考虑,那么她是怎么做的呢?

她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动作,她只是在内心问自己:那么多开始学习的家长都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万一我坚持下来了呢?对啊!强人面前只有路,弱人面前只有墙。我们在考虑这、考虑那的时候,是不是有找到比行动更好的方法?如果没有的话我为什么不去尝试,万一成功了呢?

李老师也聊到她的一个经历,以前虽然一直有带孩子读经,但是觉得特别辛苦。因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一群人一起学习。自从学习了赖老师提出的137累积法后,每天的读经变成了一种享受,孩子也越来越喜欢上高能量的《易经》,甚至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句里面的句子来。

是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当我们方向错误的时候是在害孩子,而不是爱孩子。想想如果使用不科学的方法实行大量读经,孩子不会闻“经”色变吗?而我们有了137累积法,每天只需要20多分钟,轻轻松松,这种靠累积下来的量却又是非常大的,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多部经典的诵读。
而且一周的内容通过7天的一个累积,自然而然的在孩子的脑中留下了印记,甚至很多都能背下来。这就是无为而为的成果。

而对于家长的提升也是很明显的,像我们这很多家庭都已经是接触过经典的,但是大家都没有走在一起交流和沟通,都只是闭门造车。所以啊!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现在知道原来我们有全国的父母群,也有YY语音课,有精华育儿、文化讲堂等等课程。

当然,很多家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不一定都能早起听课,我们既然学习了经典就应该学会善假于物,比如说上微信平台、网站补课等等。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全面,大家都可以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去提升自己。

也正因为有这么一大群人的互相激励和切磋,我们对这些曾经认为晦涩难懂的经典也有了自己的感悟,或者说时不时的可以将它运用于生活。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想要更好更快的成长,最最重要的还是要融入平台。

平台就像是大熔炉,而我们贴得越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能量,《大学》有云: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那么到底是南方更强还是北方更强呢?各有各的强,我们学习也一样,只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向优秀的人学习,和高能量的人碰撞,这样无为而为中我们也被拔高了。

有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成长和坚持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每天长智慧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了。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坚持了1月、2月,1年、2年,当我们前面的几年都坚持下来了,自己也成长到一定的高度,还会去放弃吗?这时候是不是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放弃比坚持更难了。就如学生辍学一样,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有辍学的想法,而年级越高到了大学就很少有辍学的学生了,因为这么久都坚持下来了,怎么可能舍得去放弃呢?
其实,对于不同的家庭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或者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揪着这些问题在那里等解决的办法呢?一条路非常的泥泞坎坷,我们要走过去还是站在那里等呢?还是一边走一边去突破这些困难呢?困难是在行动中去克服的,而不是解决了困难再去行动。否则,我们孩子的时间会由我们等吗?

我从这两天不同的家人谈话中发现:还没有行动的人目光一直在我能不能坚持的问题上,而行动了的家人呢?考虑的是我如何成长自己,如何更好地去引领我的孩子。这就是驻足观望和知行合一的差别,久而久之,这之间的差距我们能想象吗?

也有很多家长认为,万一我一心想要带孩子读,但是孩子不配合坐不住怎么办?我们教孩子吃饭、穿衣等等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习惯吗?不是的。那么读经典也一样,1天、2天,1月、2月形成不了,那么我就一直坚持做好自己。当我们父母为了自己而读的时候,孩子也会为了自己读。当我们父母的眼光始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为了父母而读。

命令-号召-感召-感化-吸引。我们自己喜欢别人怎么对我们?那么我对孩子该如何做呢?多换位思考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那句话: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吸引力足够了,孩子自然会跟我们走。

期间好姐妹秀兰也给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回想自己的从前,总是抱怨为何孩子生下来就是自己一个人在操劳,现在又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每天就是三转女人,围着孩子、围着灶台、围着老公转的女人。特别是自己把这些话说给老公听还得不到宽慰,越想越窝火,甚至想要逃离。

而如今呢?带着孩子学习经典后,每天都能吸收到正能量,也学会了反求诸已,心态越来地越平和。不管是对待孩子还是老公也更加地宽容。老公也感受到她的变化,现在偶尔还能主动加入到全家读经的行列。由衷地为秀兰感到高兴,由一个抱怨不断的女人,现在已经是被幸福围绕的好妈妈、好妻子了。

远到而来的华丽也给我们分享了妞妞的一些变化,比如说在学校更加的积极主动,经常还会督促自己写日记、抢麦。而且因为妈妈有目标成为故事栏目组的故事姐姐,妞妞也跟着妈妈经常在家练习。这些不都是父母做好了身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吗?现在华丽还吸引到自己家的大太阳共同学习、进步,夫妻同心。

再说说依涵两姐妹,刚好前天付老师也在姐姐家吃饭。依涵回来说:“妈妈,今天老师问大家的座佑铭是什么。我说我的座佑铭是:君子以自强不息。”你看,谁说孩子不懂经典,这不直接用上了吗?婧涵呢,以前是5分钟也坐不住的。现在居然可以把三样经典都跟读完哦!专注力是不是大大的提升了,包括识字量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

是啊,我们带孩子学习经典难道只是为了吟诗作赋吗?不是的,我们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将生活经典化,为了让经典指引我们的生活。那么把家齐好了,家庭幸福了是不是最好的一个对经典的运用呢?因为齐家的前提是修身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恭喜秀兰!恭喜华丽!恭喜姐姐!

感恩一切善因缘让我们的读书会还结识了许多不同学校的老师们,这几位老师都非常的大爱,面对应试教育的无奈也特别想要另辟蹊径,为孩子们的成长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适用的方法。而付老师当晚对于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怎样去做读经计划,如何家校携手真正的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才,提出了许多建议。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也都钦佩付老师的智慧。

这次付老师来,也给我们读书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比如:幕后工作要分工,只有大家共同地承担了,我们的读书会才会让大家从看花人变成养花人。之前我们都是读完后没有家长交流的环节,这样父母之间的交流是欠缺的,所以以后加上家长成长论坛的分享,这也是督促我们家长更好的成长。
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我们会昌的家人们一起肩负起这样的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燎原我们赣南大地。再次感恩付老师不辞辛苦,在短短两天时间就让我们收获如此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9

帖子

681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681
4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3:02 | 只看该作者
                          挑战每周一记第一周

读经日期:2016年11月27日
读经人员:林峰妈、林峰
读经内容:《易经》系辞传9-12章,《诗经》卫风,《笠翁对韵》第4节音频;


这个星期已经接近尾声了,想到付老师发起的每周坚持写一篇日记,赶紧动手写起来。现在群里很多的家人都已经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挑战21天抱团成长计划,而付老师组团是挑战一周一日记。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因为大多数的家长还是边工作边学习,每周一记,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感而发,二是督促自己做个小总结,如此也算是遵道而行,容易坚持。

很多的时候
人呢,不管做什么事都是结伴而行是最好了,在自己松懈的时候拉一把,在自己落后的时候踢一脚。我记得玉英老师也分享过,当初自己早起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她就叫上邻居督促她,三个人,互相督促。而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了5年多了。批量培养了一批批讲师和指导师,这让我想到赖老师提出的:我们要超越圣贤,批量培养圣贤。这也是育心的目标。


圣贤是什么?圣是由“又”+“土”组成,所以圣贤就是土了又土之人,土了又土就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之人。我们学习《易经》都觉得很难,那么伏羲、文王、孔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又是怎么来的呢?《中庸》里的两句话可以给我们答案:自诚明,谓之性。

“自诚明”是什么?我们自诚、至诚了,很多东西都可以无师自通的。有人告诉我们怎么从娘胎里出来吗?有人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吗?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心。赖老师能有今天他的前面有明师给他引领吗?没有,很多时候都是他无师自通,因为他的坚信,因为他的至诚。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该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呢?而不是一味的外求。

很多人说我不懂经典,读了很久也还是读不懂,其实没有哪个人 说自己全部都懂的,但是能够读懂几句,就足以改变我们一生。伏羲不懂计算机,不懂手机,不懂开车,而这些都在经典中。所以什么都想懂那是贪,因为没有人能达到。

曾经很多人学习是为了博学,为了与人聊天时有谈资,所以很多人只是学习了表面的东西。而我们却从未思考过,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这些人是怎么有了今天的成就!谈资是在外面进不去,就像看山观最, 而真正的用心,是让优秀的人和自己结合在一起,这才是让自己在道上。

小人行险于侥幸,君子居易于伺命。我们要明白读经读的是什么?读的是圣贤之道,天地之道,人类最高明、最深刻、最广大的智慧,都凝聚在经典之中了。读经,读的是圣贤之心,天地之心,与圣贤相契,与天地相合,让一个平庸凡俗的生命,超拔为一个智慧永恒的生命!

所以古人说: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以,您如果以一种漫不经心、游览观光的态度看待读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一搭没一搭,那真是小看乎读经了,过宝山而不入,还不知道宝藏的价值呢?

如果在读经中遇到阻力、干扰、困难、打击,那再正常不过了,我们要想想,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一个凡夫俗子,想要一下子进入智慧的核心,撷取人间最高明的智慧以转化提升自己的生命,与圣贤为友,成为“圣贤圈”中的一个,谈何容易?如果我们在指导孩子读经中遇到干扰、困难、阻力、打击,那再正常不过了,我们要想想,我们在干什么?

我们一个平凡的为人父母者,想要让孩子接受最高明的教育,让他成就光明俊伟的人格,广大精深的学问,成为国家之栋梁,天地之子,谈何容易?

我们让孩子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跆拳道,学炒菜做饭……都不会有人阻拦我们,但一读经,就会有人莫名其妙地冒出来阻拦我们。那是当然的,我们要从泥坑里爬出来,那习惯于泥坑安逸的人一定会拖住我们不放,不管是好心还是恶意。这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读经的!
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读经就没有一点点困难要面对?我们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轻松地就可以读经典?又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和一群人一起读经典?尤其有什么德?有什么能?能够系统读经典?

我们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9

帖子

681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681
4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4:33 | 只看该作者
                                            《宝贝成长点滴》读经日期:2016年11月29日
读经人员:林峰妈、林峰
读经内容: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至十二章,《诗经》卫风;《笠翁对歆》四支;

昨天是这周实施新内容的第一天,三样分别是《易经》系辞上传第十至十二章,《诗经》卫风;《笠翁对歆》四支;晚上依然是我自己在读经典,林峰在旁边玩。他知道我特别的爱惜经典书箱,帮我累好放在一边,说:妈妈,我帮你摆好了。我说:好,妈妈开始长智慧了,你要不要和妈妈一起呀?没想到他爽快的答应了,说:好呀!于是我把音频先暂停了,由我带着他一句一句读起来。

《易经》是最有能量的,所以每天我们也是从这样开始读。第十章的开头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林峰读了觉得有趣,读完这段他说:妈妈再来。我说:“好,那我们再来。现在妈妈读"天一",你就读"地二",妈妈读"天三",你就说"地四"...这样好不好?”他立马说好。接着就这样通过接龙的方式把这段反复的读了几遍。后来他又跟着我读了后面的2段就坚持不了了。我也不勉强他,让他一旁玩,自己继续读。

《易经》很快读完了,接下来是《诗经》,林峰又跑过来说:“妈妈,我教你读好不好?”我说:“好呀!你怎么教?”说完立马意识到自己没有引导好,马上又说道:“那就你跟着音频上的姐姐读教妈妈好不好?”他说好,后来他确实也是跟着佳佳姐姐的音频读了,只不过没有坚持多久,大概是一首诗后他就停了。后来我又重新读了他读的那首,他就说:这个刚刚我读过的呀!令我忍俊不禁。

再后来我在读的时候他虽然没有跟着读,但是我发现他依然在很认真的认字宝宝,比如说小书旁边有“国学经典”四个字,他问了我一遍后,就一直往后翻,不停地指读这四个字。我也没有打扰他,把音量放小了继续读。今天他又对“育心经典”这四个字发生了兴趣。只是封面这里看得不是很明白,于是我又翻到里面告诉他,这个四字是什么字,他依然是一页页的翻着读。当时觉得很好笑。

后来想想,宝宝这段时间识字的数量又有一些提升了,由原来的最简单的一些结构,现在可以教一些复杂点的结构他认识了。他也很乐意学习,比如说以前就是:大、水、人、心、天、女等这些,现在呢:如、雷、妈等等一些带结构的字也能认识一些了。

今天早上无意中他拿着故事书,居然自己一个个的认起上面的字来(不认识的自己跳过 )。故事书上的字也都比较简单的,我立刻赞美他说:“哇,峰峰认了好多字呀!”看得出他也是特别的满意和开心的表情

其实说到识字,这也是阅读的一个基础。很多人说我的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或者说我的孩子只喜欢看绘本,其实在今天的早课中玉英老师就一语说中了,因为绘本对于孩子会有依赖性,他知道这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完全没有要参与的意思。而文字阅读呢?他可以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是说让十个孩子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后把白雪公主画下来,结果呢?这十个孩子画出来的非常的相似。而让另外十个孩子只听《白雪公主》的故事,过后画下来,这时候画出来的公主却形态各异。这很形象的说明了文字阅读和纯画面阅读的一个区别。

经典听、诵读,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循环累积的读。三岁熏陶过的,六岁读就很容易,六岁读过完的,十岁背就很容易,十岁背过的,二十岁理解就很容易,二十岁理解的,三十岁用就很容易。这让我想到为什么赖老师提出要素读经典?因为一百个人读,能读出一百零一种意思出来。而我们自己水平有限,在自己不懂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指导孩子们理解。

所以为什么反复强调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呢?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读,等孩子大一些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时候孩子会和我们探讨和交流了,这时候我们需不需要一定的思维呢?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我们家长不可比的。所以我们要先孩子学习起来,利用好平台,让平台成为我们成长自己的利器,有之以为利。

早课和提高群的课程每周都3-5节的演经课程,演经课程不同于解释,解释只是翻译而已,演经是把经典像剧本一样演绎出来,令我们能和生活很好的结合,如果能把这些课程学好,相信对于孩子以后的引领起码不会一窍不通吧!更何况引领孩子只是一部分,还有修身、齐家、养生等课程这些附加值啊!我们常说播种了不一定马上就有收获,但是不播种呢?是不是一定没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9

帖子

681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681
44#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5:43 | 只看该作者
                      《易经.师卦》第1讲学习心得

读经日期:20161217
读经人员:林峰妈、林峰
读经内容:《易经》系辞下传4-6章,《诗经》王风,《笠翁对韵书》六鱼。
妈妈学习:《易经》《演讲集》  


一、<讼卦><师卦>的联系

在刚刚结束的讼卦里,玉英老师一共给我们讲了演绎了十九讲,那么讼卦和师卦又有何联系呢?

讼,是争讼,必也使无讼乎!意思就是:讼的目的是为了不争讼。一般来说争讼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所以会出现争。讼到一定的阶段会有两个结果:我为何强大?如果只是为了耀武扬威,就会出现到处打架,只是的一个状态。

而另一种呢?强大到强大了一定的程度,是为了社会和谐,为了教化万民,这个是讼的两个方向。也是的两个方向。是一个文一个武。

古代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师是指军队。军队可以安民也可以扰民,同样老师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就像我们的手巴掌,一面阳一面阴,那么我们,到底是让阳在发挥作用?还是让阴发挥作用?如果是阳在发挥作用,就是在救人。如果发挥的是阴的作用,就是在害人。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人尊重的,为什么会有阴?只是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位,为什么有的人被人敬仰?有的人被人唾骂?是因为自己的认识不足、能力不足。

作为师者,责任重大,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真正的帮助到大家,带领大家成长、提升,这才是的方向和目标。

大部分来到这里学习的父母都是因为孩子而来到这里学习的,所以单单这一点就说明孩子是成人之师,孩子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我们止于至善,要我们自己直抵真理,达到大道。

二、的定义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那么《易经.师卦》里就给了我们师的定义是:丈人吉,无咎。丈人吉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首先这个,通拐杖的。按常理来说只有长寿的老人才能用上。而《大学》里就告诉我们: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所以只有大德的人才能得位、得禄、得寿,才用得上这个拐杖。

当我们坚持做好大德之人,坚持帮助他人,坚持求利当求千秋利,留名当留万世名,立功当立百世功的时候。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我们以这个为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以帮助别人为方向目标,这是一个结果判断法。

让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阶段和德行,大家自然而然地敬重他,这时候无形的位也就出来了。无形的位再加上有形的位,那有形的位又是什么呢?

,它出自于古代的行军打仗中的军队称呼。古代叫武师,其实我们的现代的也是从古代的武师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有形的,随着自身境界的提升,时代更需要文的师。

那么文的师又是什么呢?师等于+帅是大元帅,统率万民,引领万民,率众达一帅众止一,引领大家达到至善止于至善,这才叫师。大家会觉得离我们很远,其实,道在生活。

就像我们平台上很多家人们发起的21天挑战计划,这个其实就是在达到至善,那么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是不是就止于这21天的呢?不是的,我们在完成他第一轮21天之后,我们还可以再继续下一轮的21天,不要止于形式。

挑战21天只是一个坚持,我们只要找到我们能做到的点就足够了,比如说我们控制好这21天,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下一个21天我们,坚持写日记,再下一个21天我可以坚持早起听课等等。这都是达到至善的过程。

一个人的价值影响力来自于哪里不是说我读了几本书,如果我读了这些书,只是让我自己出口成章,没有帮助到任何人。会被大家尊重吗?不会的。
尊重来自于说我们为他人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为他人创造了多大的幸福。厉害的人很多呀!但是为什么有的厉害的人被尊重了,而有的厉害的人没有被尊重呢!因为有的人自己强大了还想尽一切办法的帮助身边的人,这就是一个明已而后明人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朝着“文师”的方向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帮助大家、引领大家达到至善、止于至善。这样才正够真正的被尊重而后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9

帖子

681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681
45#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27:11 | 只看该作者
                   何为“士”?读经日期:2016年12约14日
读经人员:林峰妈、林峰
读经内容:《易经》系辞下转,《诗经》王风,《笠翁对韵》六鱼;
妈妈学习:《大学》《中庸》《演讲集》


说实话很多人说我不知道怎么写日记,我不知道如何下笔。可是我的感觉却是我不写日心里睹的慌,这就像一个管道一样,往里面输入了东西,而东西不出来是不是就不通了?


所以,为了让自己通,写日记输出是最好的方式。这周一又到了提高群《老子》课程的文字演绎。这是我最期待的课程,每次学习完都会反复想要再学习,犹如一顿美味的佳肴,令人想反复的咀嚼、琢磨。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杯壁,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实这堂课玉英老师只演绎了《老子》第十五章里的开头一句:“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而有些教材的版本是:“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两句话只是“士”和“道”一字之差。那么这一字之差又有何区别呢?

我们知道“道”是自然界的结果。大部分人还是行的人道,天道不是人人可达到的境界。

而“士”呢?一般我们会联想到“将士”、“勇士”等等,这些是人人可以去做的。所以,我们要想在“道”,就必须先为士。就如我们学习经典,刚开始是有为,定好时间甚至定好闹钟去学,而到后面就是自然而然无为地去做这件事。那么前面的闹钟就是“士”,后面不用闹钟就是“道”。

“士”我们还经常和什么联系到一起呢?《诗词启蒙》里有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都是敢于牺牲、都有着大无畏的精神。

其实我们人人都是士。想想我们在买贵重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感觉呢?比如说一到什么节日很多人就会花一笔大钱买一套贵的衣服,并且对自己说大不了今年都不买衣服了。

还有我们请教材,当时我就是和老公说大不了你就当我花这个钱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吧!手机也就只是用那么2.3年,而经典呢?能用多久,是不是代代相传?还有的家人会说大不了就一年不买衣服了。大不了一年不打麻将了。这些是不是也很“悲壮”? 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我们身上都有“士”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判断是否是“士”的其中一个标准。

我们再来看“士”的结构,是由十+一组成。能够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能推十合一、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如何能从芸芸书丛中找到能量最高的那本书呢?这也是要有一定的阅历的,比如说我们在学生时看的书,和出了社会后看的书,肯定是层层递进的。而为什么在看了一定的书之后会觉得很多书都不想看了呢?

因为我们知道了规律,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会将他的商业机密公诸于众,所以那些企业管理的书根本就不是真正成就那些企业的真正核心,那我们为什么还去看呢?

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所以要看我们就看家书,我们最大的家是天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以天下为家,有了八卦给天下的孩子。文王以天下为家,演绎了64卦给天下孩子。

还有黄帝、尧、舜、禹等他们共同给了大家一封家书-《易经》。这是一部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规律的家书。它可以是家庭的宪法,其它的经典则是由这个宪法生出来的法律法规。

“士”既然是十+一组成,也就是从一而终,止于一。而十一刚好是泰卦,泰泰宜天地。所以士的方向是泰。“一”虽然是最小的数字,但是只要它坚持每一件小事上做好自己,坚持到最后变成了“士”,变成了泰。所以我们要坚持做好“一”积小以高大。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士啊!

简简单单一个“士”字,玉英老师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个半小时。而我总结的只是一部分,其中还有对韩国国旗的解读,虽然他们用的是太极图,却在关键点上解读错了。整堂课引发了大家对《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思考。醍醐灌顶,玄之又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