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之六

[复制链接]
查看: 2723|回复: 0

152

主题

153

帖子

810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0:3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jie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之六,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学习《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亲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辨脉法第一【伤寒原文】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

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


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

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的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从脉象上,我们感知到身体的阴阳虚实,上述描写之情景惟妙惟肖,更是对身体的感知,以正确的认知来对待自身的身体,不至于一定要形成器官性病变,再来求医问药。

在这里,很感慨的一点是,我们很多的人乃至医生,都不相信自身和患者的感觉了,而是完全依赖数据和机器,抽血化验,B超CT检查,冰冷的机器数据,所显现的是平均值的上下浮动,从而判定身体的病症与否,这显然是形而下的一种思维观念。


比如现代很多80后母亲在养育孩子之初,对于身体了解和呵护本就有欠缺,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养护常识,那么,遇到任何问题就会心里没有任何底气,自己对疾病的手足无措也无形会带给孩子没有安全感,这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就比如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代带的孩子,他们都会用所谓的土方法去解决身体的简单病患,就记得小时候奶奶感觉胸闷气不顺的时候,就会在墙头去摘一把喇叭花的种子来吃,当时还好奇,后来知道了牵牛花的种子是常用中药,黑色的为“黑丑”,米黄色的为“白丑”,二丑许多人只闻其名却不知为何物。

其实,黑白二丑并不丑,它是牵牛花的种子,明代吴宽写诗为赞:“本草载药品,草部见牵牛。薰风篱落间,蔓出甚绸缪。”

我们在这里要明白的是,老一辈的人从小也并没有学习过中医,可是《易经》云“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在此处是那么的生动。自然习得的生活本能,这岂不就是真正的生活之道!


老一代人明白身体不适的时候,取之自然,而我们呢?

好像已经远离了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根本不知道这些中草药为何物。一代代的传承就是如此逐渐地退化,有时候深感遗憾和无奈。

而在育心这个平台,我们慢慢地在拾起,多一些生活的地道,而不要再脱离自然,所以,在我们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跟读四大医药经典的孩子们,从小都会学习了解生活中常用的药食同源的食材,从小树立中医的理念,让我们的生活落地生根而不是浮萍般飘摇不定。

说到安全感,这是随着物质的丰盈却反其道的现象,因为对身体的无知,这个“知”是自我感知的能力。

现代人,很多人特别耗神,且不说现实社会中人的贪嗔痴等欲念,就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对人造成的耗损,已经让很多人焦虑不安。


林杰老师曾说天下无病。可我们若被某一个病名所说的症状给吸引的时候,就开始走入了歧途,犹如强为之名的那种不自在和桎梏,不断的给身体输送不舒服的信号。

而真正好的中医就是帮助你在生活中调整,不是非要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而是可以通过合理运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来调整自己的身心和生活状态,让生命处在中间态,也就是平衡的状态。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其实都完全认同一个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让其自组织自平衡。

可是,非常奇怪的就是,医生无论西医中医都明白的道理,到了每个人自己身上,却不明白自己。我们说无论再高明的中医还是西医,都知道,很多病不是医生治好的,是人自身的免疫和抗体会自我修复,而面对自己身体的时候,却总是没有底气,缺乏一种自我认知的安全感,为何会是如此呢?

归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其一,物欲弥漫的社会让我们不断外求从而失去了对自身的感知;

其二,因为没有了自我感知而更加的不安全,于是更迷失自我继续外求。

这也是为何现代很多人无论拥有多少的财富,都没有满足感,反而会空虚,身体更是没有因为物质的丰盈而更健康,反而是所谓的亚健康情况越来越严重。

原因就是,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自己的身体无视且不相信自己的免疫力的时候,何来安全感?何来自我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提升?于是,一念百病生。《伤寒论》的辨脉法,不是有多难,难是难在我们忽略了本我的感知,脱离了生活的简单。

回到原文,接下来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

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

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当我们平时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摸下自己的脉,自我辨识,自然心定,而不是心慌无措的让自己的小心脏更紧张。

所以,有的人不是生病病死的,而是被自己的无知吓死的。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学习《伤寒论》,犹如和身体在进行愉悦的对话,每天关爱自己一点,比如早起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说声:亲爱的,早安!

唤醒自己从晨起第一声问候开始,而不是一睁眼就开始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刷牙洗脸冲刺到办公室,火急火燎地每天犹如打仗一般……

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明白了脉象的浮动和阴阳的关系,心情的调节和生活的规律,那种心定的节奏所展现出来的欢喜,就是最中和,最平衡的人生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定位,万物相育。

为了更好地学习,还是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不强求,自觉自在就好。)

第一,       通读《伤寒论》原文。

第二,       每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第三,       学习中医,就从点滴做起,观念改变,比治疗更有效!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下周我们接着学习!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刘佳萍      审核:高菊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