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下)

[复制链接]
查看: 2347|回复: 0

158

主题

417

帖子

1536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1536
发表于 2018-10-17 15: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下)。

人是怎样被教育出来的呢?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古代的孔子、孟子、老子,近现代的如胡适、鲁迅、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小的时候学习古代国学经典的。
为什么学习古代经典就可以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呢?

原因很简单,经典是教导人如何与宇宙万物相处,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开创事业,如何治理国家等等这些理论、方法、技巧,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将这些东西学到脑袋里,等到长大以后随着慢慢接触世界、社会、人群等等接触到的一切,就会慢慢地理解小时侯学习的知识,假以时日,就会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比如:小时侯学习并背熟了老子的《道德经》,那么老子就会跟随这个孩子一辈子,随时有问题,老子就会提醒他、教育他、开化他、点拨他,当一个孩子有老子这个好朋友天天在身边的话,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是很难的。
同理可证,《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黄帝内经》《诗经》等等经典无一不是如此,就等于这个孩子有所有的先贤、大德天天跟随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如果有这些人在身边这个孩子不出息就更加不可能了。

其实读经,是让孩子和圣贤面对面,让圣人的智慧,言语,渐渐融入孩子的身心,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变到哪里去,所以人的善心、信心必须在幼小的时候培养。

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小时不教,待孩子长大后,习惯养成,想让其改都难啊!《三字经》里有说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古时之人都知道孩子越小教育越好的道理,更何况生活在这信息泛滥现代社会的我们?

因此一部经典,读上百遍乃至千遍,我们还愁不理解其意吗?国学经典,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哲学的书。

像《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之经典, 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让孩子从小诵读这些最有价值的书,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

我们再听听辜鸿铭的故事: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1867 辜鸿铭10岁,上学之余,义父——英人布朗亲自教其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说说笑笑,轻松有趣。

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讲解:“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辜鸿铭半年便把《浮士德》背了下来。之后从1869年起,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又将整整37部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熟了。此时辜鸿铭的德文和英文水平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都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1872年,15岁的辜鸿铭入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就读英国文学,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多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是此时之基础。

他晚年曾说:“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而愈灵!”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在北大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著作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

所以说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经典教材,只要我们运用137累积法读起来并不难。
今天我们的育心经典早已经有了系统完善的教材,而且经过多年时间验证的累积法,已经造就了无数的优秀孩子。

学经典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对他终生都有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将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而成的经典文化系统学习,反复诵读,先储存在生命和灵魂的深处,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解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头脑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觉,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内化,理解,领悟。

所有的规律,圣贤在经典中都有说明,我们按照经典的指导进行实践,就不会走偏,就不会出错。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要赶紧读经典。

而经典带给我们的改变仅仅不在于成绩上。家人们如果每天抽半小时来和孩子起读经典,让我们的人生得到一个彻底的改变,您愿不愿意?做得到吗?

很好,看来大家都是可以做得到的!祝贺大家,那我们就从今天开始,把经典请回家,当下就开始!

那么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经典这么难懂,大人都读不懂, 为何还要让孩子诵读?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在当前的传统国学和经典教育中,即使是做老师的也读不懂像《易经》、《道德经》等深奥的传统经典,那么在老师都读不懂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去诵读这些经典有意义吗?

这一类问题的提出,属于“下里巴人”式的置疑,而罕见于纯粹的学术诘难和探讨。有这类疑问的人,最常见的对象必定是孩子的家长、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对传统根文化极其陌生的人。

在某种场合下,“理论是婆娘,越说话越长”。以学术论说为主的研究性内容,在社会实践的解惑中,离不开消化、吸收、转化和解码释读。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兼顾普罗大众,站在疑惑者的心态和水平上,换位思考解答,才能真正解决人们心智中局限未解的问题。

如果只是单纯使用哲学理论高谈阔论和深议博论,会让人产生答非所问的直接感受;而且会使人越听越糊涂,越听疑惑越多、顾虑越大,而陷入新的逻辑陷阱中挣扎。

而对于这类 “大人都读不懂,为什么让孩子诵读?”的提问,是一个常见的普通“设局”性疑问,是一种诡辩式的逻辑伪推理题,需要直接破掉这种伪推理陷阱和假设定的结果,那么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人类需要先弄懂以后才去干的事情,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例一:如果自己生了病,是否必须要先弄懂医生开的药然后才敢服用?还是直接相信医生,当下及时施治服用?为什么大人自己不用先当药剂师练好手弄懂药性,而却敢让不懂药性的孩子直接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

例二: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饭,做师长的是否懂得大米是如何生长而成的?如果大人都不懂其生长加工全过程,为什么自己却敢张嘴吃米饭?为什么还敢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也吃呢?是不是大人都要先当农民以后,自己才敢吃米饭?才敢让孩子也吃?为什么大人不用先当农民耕种,却能食用五谷?
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并不需要先弄懂再去实践的东西?

例三:大人都读得懂英文吗?都读得懂德文吗?大人在世上活了几十岁,自己都不懂外文,但是为什么却要花血本,让孩子到处找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英文、学外文?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习连大人自己都没有学懂的东西呢?

按照这种提问的“逻辑性”,是不是也应当先让师长、大人自己学好了英文以后,才可以再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去学习外文呢?做父母的都不懂外文,为什么却胆敢迫切地让孩子学习外文?

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

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圣贤们通过自己的大智大慧创造的一种“外文”,更是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包的大学问。

大人不懂经典,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自己学习!国家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使大人们面对“经典”,普遍就像面对外文一样,这是民族文化之殇,是教育的缺失,使大人们丧失了一次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机遇。

大人们都读不懂经典,并不是自豪的“资本”,而只是一种可怜的悲哀,是成年人们的悲剧!请不要再一次让“读不懂”又成为孩子们的伤痛和民族的痼疾!

大人读不懂外文,只好看着孩子们读懂它而出国发展,自己跟着孩子的屁股到国外时,却像木偶一般,失落万分。

难道我们还要让自己在本国文化的土壤里、在经典的学习上,也像这种学习外文的情况一样,再度重演一番吗?

大人们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去诵读?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要求孩子们不去主动掌握智慧文章而获得智慧呢?做父母的,不是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光宗耀祖吗?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不懂,就不让孩子们去读懂呢?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期坚持不求甚解地“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古人有一句口头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想一想,教孩子读诗的大人们,又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唐诗的?有几个大人敢自称是弄懂了唐诗的诗人?诵读精美的诗词,都能使人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大量“文学细胞”,提高作文和诗文的水平,那么比诗词歌赋更深邃的经典,岂不是只要熟读、精读、恒读,就能更加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就能更加有益于构建道德心灵、益智而开启智慧呢?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教孩子学外文的老师,有几个是翻译家般的懂外文?孩子们在读外文时,又有几人是先弄懂了语法和变格之类才学会的呢?外文单词,不都全是死记硬背而掌握,然后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而应用的吗?请问:对七岁以前的孩子教习外文时,是先教语法吗?老师讲语法结构时,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老师自己面对外国人时,真的能做到无障碍性地交流吗?

所以,我们要坚信:“经典诵读千百遍,其中真义自然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外文单词是背熟的,而不是看熟的。开口诵读,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我想,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是多么地重要,从小读诵经典,不仅仅使孩子人格优化、身心健康、提高记忆力、提高专注力等,而且行为转好、学校功课进步等等,我们再往大的方面讲,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可以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

继之我们的孩子长大了,随之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人的道德品格的提升,对我们而言,这将是多么大的圣功一件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亲爱的们,不要管您的孩子现在几岁,不要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读经典好,您只管当下行动就好。尽快让您的孩子学习经典吧!学习经典的孩子是与众不同,是世界所公认的。孩子越早读经越好,早开始,早受益!当下开始,立刻行动,就永远不为晚!
好,我的分享完了,感谢家人们的幸福陪伴!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智慧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于建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