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6.2 文学启蒙第三讲
上节课,黄怡馨老师带我们学习了文学启蒙的第二讲,了解了“春秋小霸”郑庄公的生平,以及他纵横捭阖的一生。
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位君主。而我们讲过,打造一个书香家庭,打造一个优秀的家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实现。郑国公之所以能在春秋初期崭露头角,正是因为其祖辈的先知先觉!
今天讲的是庄公先祖的故事。郑国第一位君主,郑桓公,在周幽王即位时任司徒,就是管理国家土地和户籍的官员。相当于咱们现在国土局和公安局的整合,周朝当时分了一块叫“咸林”的地方给桓公,大概位于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
桓公对待民众是爱护有加,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与此相反,周幽王呢?每天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还闹出了“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荒唐故事。郑桓公看到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定国家将来必定有灾祸!
这个时候,他需要请教,请教的时候我们会去找谁呢?我们会去找有经验的人,向他们学习,寻求帮助和指导,对不对?那郑桓公找到了谁呢?在《史记.郑世家》中记载,桓公找到了当时掌管王室书籍的太史伯,向他请教。
太史伯阅览群书,通宵历史,懂得古今中外的事回更多。以史为鉴。郑桓公把太史伯请到家里,问:“老大夫见多识广,您看这周室的江山还长得了吗?”
太史伯长叹道:“当今天子残害忠良,宠信小人,周室恐有累卵之险!”
桓公一听:是啊,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光要远离是非之地,还要打造一个让大家和乐生活的安身之所。
郑桓公又问:“您看我把百姓迁到哪里比较合适呢?”
太史伯针砭时弊,说:“依我看,只有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
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这两国国君都是贪财好利之辈,百姓们不归附他们,不得民心。郑桓公身为朝廷司徒,又是天子叔父,朝野上下都很爱戴,所以民心自然会归顺。只要民心所向,日子一长,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子民啊!
郑桓公说:“虢郐之地,地面平缓,是四战之地,子孙恐怕不易安身,到江南一带怎么样?”
太史伯继续分析:“以往祝融曾经作帝喾(kù)的火正之官(传说为火神),功劳很大,然而他的子孙在周代都没有很兴盛的部族,只有楚国还有兴起的可能。
郑桓公又问:“那么我到西方怎么样?”
太史伯说:“那一带的人贪财好利,性好争斗,不能久居。”
郑桓公接着又问:“周代衰落,哪国又将兴起呢?”
太史伯说:“可能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
第一:齐国姜姓,是太公望(姜子牙)的后裔,太公望曾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
第二:秦国,是伯翳的后裔,伯翳曾辅佐舜帝怀柔百物;
第三:楚国,先辈祝融曾创下盖世功勋。
第四:晋国,唐叔虞到晋地,地势险奇雄壮,又治理得井井有条,也肯定会兴盛。
郑桓公最终向虢、郐二君借地,各得到了五座城市,使郑国有了立国的基础。根据太史伯的建议,又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叫"京"的地方
也正是后来姜母与共叔段索要的这块地。这段故事,史称“桓公寄孥nú”。
为随后郑武公东迁,开辟郑国400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
通过郑桓公的故事,我们要记住:在做重大抉择的时候,一定是全盘分析过才行动的。审时度势,才能行动!包括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是,树立目标和方向,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当我们生下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期许是:希望他们的人生能过得幸福,有所成就!有条件要好好地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好好地活。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春秋》一书中,对庄公“剪弟”的这段历史,大多贬斥。认为他没有管教好弟弟,不孝不仁,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姜氏的宠爱与纵容,给共叔段埋下了祸根,所以弟不弟,臣不臣。不明其位,不守本分,不义之举的下场注定是悲惨的。父亲和母亲不齐心,母亲总是去偏袒,父亲又整天忙于政务,自然母亲对他的影响会更大了。
父亲忙于事业,母亲不懂管教。这不就是咱们现在很多家庭的写照么?所以,我们才提倡全家学习,大家共同进步!家是我们每个人的修道场,家庭也是最难经营的战场哈!结婚是为了成家,而不是随随便便就结婚的。以后咱们的娃结婚都说成家哈。成家是一种责任。家,上面可以遮风挡雨,底下一群小猪(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更加体会到经典对我们生活的一个帮助,我们要给孩子开辟一个宜居的空间,创造一个快乐的有智慧的生活空间,让我们互相督促,互相坚持,走得更远,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