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校长透露:全国每年有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几乎一模一样!》

[复制链接]
查看: 2537|回复: 0

19

主题

132

帖子

515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51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7:2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小丹 于 2018-3-29 19:23 编辑



北大校长透露:全国每年有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几乎一一样!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北大校长透露:全国每年有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几乎一模一样!》。


家庭教育是一门需要细心打理的艺术,如果我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我们的付出就很难获得回报,也可能花了大力气,但是效果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样才能科学地引导孩子。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知道哪些教育观点是正确的,也有必要了解下哪些观点是教育的误区。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想谈谈家长不该做什么,以及学校建议家长们做什么。这些年我们学来的、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不少观点竟然是误区,而那些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被沉淀下来的才是把我们拽出泥潭的宝贝。

作为家长,我们要教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成长不需要按部就班,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应该做什么。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人际交往及性格有很大影响,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相关调查表明,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而且成绩优异。恰如这些状元们最终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高考状元为什么会取得好的成绩?除了状元本身的天赋、勤奋,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在大多数人眼中,高考状元总是那么的神秘。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的秘密,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良好的家庭教育。
那我们知道这具体是什么吗?无论我们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学生,都该看看这些!


1、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我们思考。采访中,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孙萌表示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也习惯先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的“场景”,这样不仅让解题的“逻辑性”更强,对知识的记忆也比较深刻,这都得益于爸妈从小“有感而发”的教育。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道:“四岁多那会儿,孩子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只是单纯地想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前段时间她突然跟我说,在四岁多的时候,她就知道真理是无穷无尽的了。”


02、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爸虎妈。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采访中,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而在校园中,爱也一直都在,今年贵州的文科林中文在进入高中时本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一混混度日,老师发现从发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才让孩子慢慢恢复了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谢谢您让我发觉自己的才华,我必将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她说妈妈的做法让她认识到“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但在搞好它的前提下,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也是我们的幸福。”


03、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中,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的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广东状元张恒说:“我爸是个比我更爱学习的人,从记事起,半夜里就经常有人叫爸爸回单位处理电气故障,他总是‘手到病除’。我读大学时,爸爸作为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同学,顶着颈椎病还每天学习,通过了中级绘图员的考试,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教给我:知识无尽头,活到老,学到老。”


04、学会放手

在聊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回忆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五岁时,天气很热,想要喝饮料。妈妈给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妈妈就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二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回顾这一路,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05、因材施教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对此爸爸早已察觉,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从他的赞美中获取自信,所以就义不容辞的扮演起了“严父”的角色。“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也许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很适合我。”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广东数学单科状元吴子维,现在的教育常常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他的妈妈就是幼儿园开始,每天吃饭前都出一道加减法给他,以至于小学前他就掌握了三位数的运算。

回顾童年,他说自己当时并不感到痛苦,可能是天生对数学的喜爱,反而觉得一切很好玩,但他也留意到当今许多孩子被父母过早逼迫学习造成的痛苦,他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找到适合的才重要。
启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须针对孩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06、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龙应台、莫言、毛姆、费曼……小时候读经典、看世界名著,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而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启示: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径。


07、题不在多,在于总结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

勤奋并不是获取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教育学理论里面有个“有效时间”的概念,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除了总结能力,归纳联系能力也能让学习事半功倍,浙江状元傅睿在谈到学习方法时,就表示自己十分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习惯将各章知识点连成网状记忆,而且这种联系不是仅限于同一科目中,当今高考考的往往是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目与科目间知识点的串连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启示:比起死读书,傻做题,善于总结,找到方法,才是获得高分的金钥匙。


08、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这点虽然很简单,但我却觉得特别重要,也许正是由于学习中并不崇尚“题海战术”,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学习是场持久战,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能撑过12年。

启示:从小培养孩子规律作息,运动习惯,将令孩子受益终生。


09、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

除了是非道德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其他一切选择都基本为尊重为主:“高考前半个月,我还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剧《心术》”;“备考以来,孩子回家,我们从不过问成绩,只问近来状态可好,想吃什么”;“从上初中开始,只要有同学约洋洋出去玩,我从不反对,反而会在玩耍结束后去接女儿,再把女儿的小伙伴一一送回家”……

比起分数,爸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也许这些状元们最终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徐艳琴   终审:高雄伟   王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