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淡教育孩子的真正意义》

[复制链接]
查看: 2791|回复: 0

28

主题

28

帖子

156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9:3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深圳邓小燕 于 2017-11-9 19:33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山东的盖海英,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恩大家的配合!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浅淡教育孩子的真正意义》。


先看一个我们讨论的话题:培养孩子的三种环境。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狼孩儿没有,看过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的家长,肯定都不陌生。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这一切都证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常说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总说,内因是最主要的,外因是靠内因起作用,如果是一块石头,再怎么给它合适的温度也孵化不出小鸡来。


长大之后我才明白,其实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在两者的重要性相持平的基础上的,外因的作用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是枚鸡蛋,却不给它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一样孵化不出小鸡。


就像狼孩儿一样,脱离了人类环境,甚至连语言和直立行走的能力都丧失了,大脑的发育也近似动物。


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狼孩儿的经历其实是一种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的极端体现,
我们可以转换思维,把这种情况压缩和拉近来看,现实生活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创造的教育环境是否良好,都会导致教育结果的天壤之别。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人生之初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原因就在于教育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之初时的“内”是很接近的(指每个能正常发育的孩子),而最后之所以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关键在于“外”。


那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外”——环境呢?


社会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学校教育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却能改变和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而且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从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环境。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家庭环境。

一是爱的环境。

为孩子创造一个爱的环境,在家里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这种爱是全然的爱,是不挑剔,无要求的爱,不论自己优秀与否,不论自己表现如何,都可以得到父母的接纳。父母不仅要爱孩子,父母之间也要相互亲爱,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教育成功的基石,父母相亲相爱的孩子身心更健康、阳光。


比如开心爸每天下班回到家,我就会酸酸地给他一个拥抱,然后两个人抱起开心,每人亲一边脸,再问他幸福不幸福?这种爱的举动每次都让开心笑得很灿烂,然后说,幸福。

与此同时,作为爷爷奶奶的儿女,我们也要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上行下效,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戴自己。像平时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我都会对开心说,爷爷说得对,或者奶奶这样考虑是很合理的,最后不忘说一句,妈妈这次要听爷爷奶奶的。

一个爱戴父母的孩子,一个对父母充满信任和爱的孩子,又怎么会因为受到批评而心生怨恨呢?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这些都是爱的体现。

二是美的环境。


之前看过一本叫做《水知道答案》的书,讲的是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Masaru Emoto)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

 他们新近发表了实验结果《来自水的讯息》一书,证明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都带有讯息的能量。我们看两张照片,“爱和感谢”的水结晶。

读到“厌恶,你真丑”,水的结晶.

这是科学的实验证明的结果,仅仅是一杯水就能产生这样大的区别,那对于一个身体里70%是水的人呢?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非常热心的妈妈,打电话给我为我讲养生的知识,时间长达一个小时,开心就一直在旁边玩儿,有时候也会拉着我的手,需要我帮助他,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打扰我们的通话。后来这位妈妈问我,我这样给你打电话,有没有打扰你?

我说不会,因为我们总是这样的相互关心,帮助,说谢谢,好的,没关系。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而开心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单单是因为懂事,我想对于一个1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想一定孩子喜欢这样的语言,愿意接受这样的关怀。

如果换做是打一通抱怨、诉苦、愤怒、责骂的电话,我想孩子连一分钟也不想听。平时我跟开心说话和交流,也都会用一些正面的高能量的,能代表和激发孩子内心真善美的词语,比如早上起来先说,


宝贝早上好,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我们开始一天充实的生活吧。遇到问题的时候自言自语的说,嗯,有困难太正常了,我们就是要有打到困难的勇气,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到。一家人在一起时,就会问他,宝贝,你感觉到幸福了吗?

所以现在开心每天都会问我,妈妈你幸福不幸福?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滋润不滋润?生活之美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根了。
三是智慧的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要用天才成长需要的营养来培养他的智慧。从开心11个月开始,我每天都给他播放经典音频,让经典的智慧来润泽孩子的心灵,启发孩子的智慧,厚积而后才可薄发,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才是适应“天才”特性的教育方法呢?是经典教育。这里我还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等。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

更正一下,《论语》是典,不是经哦。这篇心得是开心1岁多的时候写的,那时候对赖老师的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没有真正的去体会赖老师的良苦用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体会,如今已经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的读经次第。这些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无价的。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很厉害,知名人士数量非常的多,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根据统计从1901年到2004年间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而且拥有全球20%以上的财富。他们的成功在哪里呢?真的是智商比其他人种高吗?真的是人人都是天才吗?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什么叫天才。很多人都认为天才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像科学家,某某钢琴王子等,这样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天才表现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结果。翻开辞海,关于天才的定义有两条:一、特殊的智慧和才能;二、天然的才质,这两条都没有涉及是不是有什么贡献,是不是一定事业成功,只要你具有特殊的才能,或天然具有某些才质,就可以说是天才。


每个身心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是天才。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天才”特性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是天才,就应该用适应孩子“天才”特性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否则,再好的天才,也会被浪费掉的。

记得中学时学过韩愈的《马说》,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犹太民族的成功来自于对教育的重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犹太人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

很多国家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眼前,例如中国的教育就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犹太人的教育则是着眼于未来。

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的梦想的下一代。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这是他们民族的唯一一部经典。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教室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也许他会在打开的书本中发现葡萄干,这是为了让他觉得学习是甜美的。

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在所用,犹太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因此两种教育对儿童的期望不同。

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教育机会,只是父母一种过分保护而已。

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与此同时,记忆训练也在继续。


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最近一直在阅读民国时期的书籍,发现犹太人的这种教育方法,我们的前人一直都在用,有科学家研究证明,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不论是书籍,食物,水,衣服,人,动物,建筑,汽车,电影,运动,音乐等等统统都有一个确定的能量级。现在特别流行一个词叫,正能量,出处就来源于此。

那么如何提升个人的能级呢?或许你也猜到了!就是放弃低能级的东西,和高能级的东西呆在一起。这包括具有更高能级的人,高能级的书籍、音乐、电影、录像带、画像、工艺品、温和的猫以及可爱的狗。能量的分级无处不在,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创造这样一个高能量的外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和熏陶孩子。细心的用心的家长自己去发现和体会吧!
好,我的分享完了,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智慧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日课整理:邓小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