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读书,“读”出来!》

[复制链接]
查看: 3807|回复: 0

152

主题

153

帖子

810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5:4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都蓬妈黄梅 于 2016-11-30 16:36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丁翠平,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以往的传统班,我都要求有一些必须读诵的书籍,请注意!是必须读诵的书,而不仅仅是看的书。

读诵就是要求读出声来,朗朗上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当然我们现在都已经不懂读诵了,我这样仅仅是读而已,谈不上诵。诵的时候要有音、有韵,抑扬顿挫地去读。

以前的读书人都会读诵,我们现在都不行了,真是惭愧啊!

不过也没有多大问题,你就这样很通顺地读出来,也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要读呢?

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所以过去是“读书人”,不是“看书人”。

现在的人都是看书人,很少有读书人,而看过就过了。读却不同,读是读进去的,我们读出声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动,都在起作用。我们读书,眼睛要动(看),嘴巴要动,鼻子要动,舌头要动,耳朵要动。而眼为肝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这一读,五脏都动起来了。

尤其舌窍带动心,耳窍带动肾,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藏精而主智,所以读书与看书是不一样的。

那么,读还有另一个好处,读出声来,还可以训练自己对声律、音韵的这样一个感受和习惯。


我们为什么要求要读好的范文呢?

因为好的范文在声律、音韵方面都是极佳的。好的范文读多了,自可以将我们的感觉器官训练出来,训练成只接受好的声律和音韵。

我原来要求传统班的同学《古文观止》要读诵20篇,要经常读,读到能够背。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感官。

实际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惭愧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学过文化,没有读过什么书。

大家看过我的历史就知道,我是有历史问题的,从小就是右派,没生出来我就作了右派。父母因为右派而下放到农村,我在农村呆了整整16年。父母为什么会被划成右派呢?

因为他们是读书人。所以,很自然地就认为读书无用了。

我在20岁之前,父母叫我做的是什么事情呢?

猪没有吃的,就去打猪菜;没有水,就去挑水;没有柴,就去砍柴;没有粪,就去挑粪,就是去干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说你去读两本书啊,去读读《老子》啊,没有!


所以20岁之前根本没读过什么书。哪个叫李白,哪个叫杜甫,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长恨歌、短恨歌,我更是不知道了。

上了大学以后,因为我们78级里有很多老三届的高中生,出口就是这个古人那个古人,就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就是“满城春色宫墙柳”一类的东西。一听这些,我就懵了,根本不知道说的什么,更不知道它的来路。

后来慢慢就觉得很惭愧,这样怎么行呢?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才找书来读,才知道有《唐诗三百首》,有《古文观止》,才知道有《长恨歌》,有《琵琶行》,有前后《出师表》,有《陈情表》等等。

今天回忆这个过程,更知道读诵的重要。通过读诵可以训练你的语感,训练你的听觉,训练你的五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好的东西读多了,这个感受能力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东西,所谓习惯成自然也。

这个好的语感一旦形成,成为自然了,成为习惯了,那么,会写文章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你不需要别人来教你,也无需什么章法,只要一动笔,写出来的文章都应该是能入眼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语感在把关,好的文辞能够通过,不好的文辞自然过不了。那是比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强的。

现在很多人写文章真不敢恭维,我的学生也是一样。不敢恭维的地方在哪呢?

就是文章写出来了,自己居然不知道这个文章顺不顺,自己以为还蛮好,可一看就知道不是文章。

什么叫文章?

通顺才叫文章。

为什么连通不通顺都不知道呢?

因为没有上面的“语感”把关。

语感也就好像味觉一样,什么味道一尝便知,那自然不好吃的就吐出来了。

小孩半岁以后就有很好的味觉了,为什么我们读到大学,读到研究生,都没能训练出好的语感呢?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想这与中小学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而小学的很多教育就不太符合科学发展观。

以语文教育为例,小孩这个阶段的天性是模仿能力强、感性能力强,而相比之下,理性思维的能力却比较弱。所以,小学的教育应该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出符合其天性的教育。


我们看现在的小学教育却不是这样,没有注重小孩的天性,相反过多地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要能让孩子懂,不懂的内容一律排斥在外,这样一来,许多流传千秋的好范文,便被拒之门外了。

而好的范文却是训练我们语感的无上良方,这个良方没有别的可以替代。如果能在小学的阶段读诵一定数量的范文,上述的语感是很容易造就的。这真正是事半功倍的事,因为天性在起作用。

我有一个不很好的习惯,我看书的能力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要看实际上也是读着看。《思考中医》出版以后,大家都以为我了不起,都说我读的书很多很多。听了这个评价我就觉得好笑,就感到外面的声音不能听,很多都在以讹传讹。

其实我读的书是很少的,为什么读的少啊?

因为我是真正在读书,我不会看书。读意味着什么呢?

读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看一眼就看过去了,为什么能一目十行呢?读,你不可能一口读十行,你怎么读啊?
读跟看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这注定我是读不了几本书的,我读小说、读报纸也跟读《黄帝内经》一样,所以我不读报,因为没法读,一份《南宁晚报》就可能花去我一天的时间,要读我就成读报专业户了。过去还喜欢偷空看看武侠小说,现在也没时间了。


但是为什么不少人还喜欢我的文章?

我想就正因为我读书。我所有的书都是用的“读”这个方法,只不过是小声地读,尽管是在小声读,但是它都在训练这个语感。尤其经典里的文章,尤其流传千古的文章,语感都是极美的。

大家读读《伤寒论》的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大家看这多美啊!

沉稳中带几分飘逸,这是白话文很难达到的。这样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读多了,它是具有感染性的,为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

你经常读这些圣贤的文章,经常读这些很美的文章,你写出来的东西不美也办不到。大家说是不是啊?!

就如你经常跟一个很温柔、很贤惠的女孩在一起,你不温柔也办不到;你经常跟一个很暴躁的人在一起,你不暴躁也办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要读好书,读圣贤的书,要读,而不仅仅是看。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被它那种美感而化之。

什么叫感化?什么叫化?

化就是它变成你,你变成它,融为一体,这叫化。达到这个化的境界,你想写一篇不通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是办不到的!

因为你这个语感形成以后,它就会替你把关,杂质的那些东西,不通不顺的东西不可能有,就像过海关、过安检一样,违禁的物品一律都会被扣下来。

谈到写文章,实在是很惭愧,我哪里学过写文章?压根就没有学过,高考的时候作文还不及格,但是现在为什么写文章还能自信,还能得到老一辈的认可,其实就是那一点点功夫,就是这样一个平常读书的习惯,训练了这样一种语感。

所以大家一定要读经典,我讲的是“读”经典,而不是看经典。因为你们已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那么现在要回过头来读一些书,要强迫自己读。

我觉得育心经典就非常好,真的非常感谢赖老师,赖老师凭着对儿童教育的热爱,利用娴熟的计算机技术,以一家之力,克服种种困难,编定了一整套的育心经典,包括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一共68本书,120张光盘,完成了经典的系统化、拼音化、录音化,史无前例。


默默无声的经典,从此有了动听的声音,育心经典为0-13岁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营养。当然,也为需要学习中国经典文化的成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和科学的学习手段,读经典,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褔。

更让人惊叹的是,赖老师在研究前人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简单和有效的137“累积式”教育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易经》、《老子》、《成语接龙》;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易经》、《老子》《成语接龙》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多部经典。


系统实用的教材+科学简便的137累积法,让我们学习起来非常方便、高效,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系统读完全套经典,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德。

实际上,我们在贞明育心平台,有好的教材,好的方法,有指导,有平台,有氛围,我们根本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读,每天就半小时而已,玩儿一样的。感谢赖老师让晦涩难懂的经典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可以读,家家都可以拥有的传家宝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读完这么多经典,还怕孩子们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吗?


好,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刘佳萍    审核:高菊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