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翠霞 发表于 2018-8-2 07:48:59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一位教育工作者接触育心经典后的真实感悟》

本帖最后由 王小丹 于 2018-8-2 11:08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接触育心经典后的真实感悟》。

我是彤彤妈妈,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激动,介绍下自己吧。我是从事阳光下最辉煌的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前沿的老师。非常感谢育心给我这个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读经后我对教育方面的一些感想,更感恩贞明家人给予一路读经的相陪相伴。有你们,我的读经之路更加充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兴衰,小女子亦有言而发。贞明舞台上百家争鸣,你方唱罢他登场,每日让大家畅饮经典美酿,吾才疏学浅,今朝与家人们共同小酌,希望小酌亦酣,不足之处还望海涵并指正,感激不尽。

说说我家女儿吧,我家彤彤今年上一年级了,做妈的由衷地感到开心和期待。开学前彤彤背回了新发的五本书,并且很高兴地对我说:“数学对我来说实在实在实在太简单了!”

咦,奇怪了,凭我对她的了解,彤彤一直以为自己数学不如语文,但是她看完数学教材后竟然这样对我说,着实让我暗暗吃惊。而且,不但是数学,语文书在暑假彤彤已经读过了,当书拿回来时彤彤迫不急待地读了几遍,不到一个小时吧。有137累积法的深厚基础,全书读下来,只有两三个字不认识。

彤彤在一边为新书的简单而高兴,可作为家长的我却并不喜悦。当时就给朋友发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最让我悲愤的是我一年级的女儿领到的可以用一星期时间读完的五本教科书,却要用老师半年的心血,孩子半年的艰辛,家长半年的期盼来完成。”而且这五本书是我女儿读书的‘零食’,连“正餐”都算不上!

当代中国的教育太悲惨了……多少个教育专家在延误着中国孩子的生命,“荼毒”着中国孩子的灵魂(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声了),呵呵,真的让我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想别的读经典的孩子的家长也一定会有这种感觉,不知没有读经典的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彤彤在读经孩子中能力算是中下水平,连一些比她小的小朋友都比不上。

我想那些没有读经典的孩子多可怜啊!没有尝试过读经典,他们的家长还沉浸于他们孩子很聪明的欢喜中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虽说读经典不是独径,可是这些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感受到,学习经典确实是一条捷径,是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省心,更能培养德性的教育方式,无为而为,用孩子纯真天然的本性去感知知识,而不是老师家长用以成人化的思维研究出的方式去浇灌。

《弟子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弟子规》是把学文放在最后而孝悌之道是第一的。学生就是弟子,而现在学生普遍的道德素质不高,不懂规距,没有礼貌。弟子没有规距如何谈学习?所以在这方面我本着一个教师的良知从如何做人开始培育学生。

育人先育心,育心先正心,《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人的根,根正苗才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前我不太理解这句话,后来听到很多人说这句话是糊弄人的,之后我深感不会育人而自惭形秽,而今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并付诸了行动,而且为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位灵魂的工程师而自豪。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将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灵魂,而且明德是首要的,只有明德才能亲民、至善。

古之先贤都是以德治天下,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德始终是第一的。可见《大学》的灵魂也是人类的灵魂,所以《大学》里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教育以修身为本,使学生先生至诚至善之心,根正苗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现在国际文化界传颂最多也是世界人民最关注的一句话就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意思是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世界人民精神文化遗产,新世纪中国文化将要世界化。

作为中国人,我们很自豪,但也丝毫不能懈怠,作为老师我们责任重大,我们要培育有大格局的人,培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精英,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不顾发展的私利之徒。哪怕他是个洗盘子的,只要他有至善之心,有大格局大胸襟,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即使他不能治国,但他能齐家也是了不起的。

可是如今我们的孩子们不懂得尊师重教,不懂得孝敬父母,而这正是做人首先要做到的,“百善孝为先”,不是他们不愿这样做,而是他们不会这样做,他们不知道要这样做。因为现在的父母们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又怎么能知道呢?

《论语》第一篇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我们教师所肩负的正是这样的一个责任,教他们懂得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

《中庸》里说:“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以《中庸》又云:“亲亲为大。”人不可能离群索居,亲亲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间真性的沟通。同样是教师,我以前也不懂,每次训导学生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可并不能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所以语言较为苍白无力。白白活了几十年,白白教了十几年。

以前我们都认为孝就是让父母有饭吃,有衣穿就行。《论语》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看看如果我们只做到了上面所说的,那又和畜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学生,父母能管得了的已经不太多了,有的甚至还骂父母、打父母,很多父母摇头叹气把管教孩子的责任无奈地祈盼给了老师和社会。难道这样的现状还要延续下去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

在《孝经●纪孝行章第十》里这样叙述孝子必须在家做到五点: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些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继续看下文中的叙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这样,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儒家说的这五伦关系都处理好了。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孝行,也不仅仅限于家庭。人,不仅仅是家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孝,也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处处和社会关联。《孝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完成人道,圆满天道,从而实现大同的一部书。

如果明白了这些,又怎么培养不出有大格局大胸襟的人呢? 以前不明白也就罢了,现在学到了,明白了,又如何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所以我认为成绩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生命线,可是人格品德却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生命线。我们要培养有真识卓见的强国者,而不是用高科技损人利己的小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我认为人格就是人的生命格局,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的世界观,再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的胸襟。让他们知孝悌,讲诚信,爱众亲仁达到至善。知道做人的根本。

再谈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些道理都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们的祖先们早就告诉给了我们,可随着时代的更替,科技的进步,我们忘却了祖训圣言,被利欲冲昏了头脑。

近些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们又反观回首,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可贵。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已风靡世界,中国的国学热已遍及全球,在中国的大地上,国学院,读经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了起来。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着大智慧,那就是做人的根本,人类的灵魂所在,有了大智慧怎么会没有大格局人生?

因此世界人民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向往。正所谓“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我们能成为中国人何其幸福!

可是我们抛弃了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却要么在生死边缘痛苦地挣扎,要么在利欲激流里疲惫地飘零,完全失却了做人的真心。

现在我们该醒了,向着中国的文化,随着世界的潮流我们进军,为的是改革我们的灵魂改变我们的命运。因为真正可以改变人的是文化而不是知识,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他决不能没有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除了感恩于古圣先贤,我们还得感恩于正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家,是他们引领我们走上了一条回归真心之路。

在2011年3月6日的日记中我这样写:“星期五上午本来准备给孩子洗完衣服去上上午最后一节课。弄好了水却忽然想起一个演讲,又一次因感动而眼窝发热。感叹赖老师以全部的精力做着这件利国利民的事业,我们的累积法,我们育心的教材正是保证了传承之路的宽广。

想到自己一心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为更多的孩子做点什么,身为一个人民教师,真是惭愧。自己并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努力,而且想都没想过还要带领一批孩子来读经。何若人也!

衣服没洗成,白发了一通感慨,走进教室,毕业班的孩子们埋头在书堆里,连起立都没顾上,抬起无神而疲惫的眼期待着什么。忽然一阵心酸,我们是培养还是摧残?我自己又充当什么角色呢?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用真心去领悟吗?

已经有好几种版本的讲解资料堆满案头,教师更是索要名次,讲解唯恐疏漏。孩子的真心能派上用场吗?他们要的是成绩,背之唯恐不及,哪怕是囫囵吞枣。他们的真心真性早被父母、老师、成绩、前途压垮了。

什么时候他们能用自己的灵光在轻松自在的环境里感知那美妙的文学意境,感受深邃的文化底蕴,感悟人生的真谛?

什么时候能用真情指导自己人性的光辉?我作为一个“摧残者”要继续这样走下去吗?我们如何珍惜自己珍惜别人啊?

我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在校的孩子正在这样走着,我的孩子也要这样走吗?

我有幸认识了育心经典,可又能解救几个人呢?无知者无所求,可总有一天有谁明白过来了,那又是怎样的人生憾事!”

这篇发在网上的日记,已被家人们多次转载,可见,和我有同感的家长老师还真不少呢!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这一幕幕我是太熟悉了,虽说有了国学热,有了读经班,国家也已经重视起了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可是每一位同学每学年拿到的那本经典诵读本又拿出来读过几回?书发下来后不是被拿去当废纸卖了就是被“珍藏”起来了,真正能读的又有几个人呢?

再说了,学校要的是成绩,提高成绩成了一切教育的使命。虽说近年来中考、高考中已加入了经典背诵的试题,可那只是个小比例,到毕业时突击一下,能做几个做几个,谁还拿那个当盘菜。又有几个老师几个家长明白其实正是那传统的经典文化,才是我们人生的源头活水?明白只有这样的源头活水才能浇灌出至善的本性?

而正是这至善的本性才是领略人生真谛,真眼看世界的保障。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胸怀广阔,以天下为己任,坚强不屈,努力奋斗。

我认识一位市领导,也将此文发给他看,得到的回音是:“粗看一遍,不错,教书育人,育人应该放在第一位。如何育,文章很大,路很漫长,要身体力行才是。祝你在实践中探出捷径来!”

总算还有祝愿,但那仅是口头上的冠冕堂皇,要真正挽救扭转整个教育系统的现状,真是应了屈原那句经典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求人不如求己,还是作为家长的我们率先启动“上下努力求索”,一路不断坚持,将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学经、明经、行经)之路共同走到底,方可狭路中见曙光!今日与大家小酌至此,希望与贞明家人们同逸共进!

好,我的分享完了,感谢家人们上午的幸福陪伴!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王翠霞   审核:许丽君    终审:王 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一位教育工作者接触育心经典后的真实感悟》